《卧薪尝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27 23:53:11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卧薪尝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1

《卧薪尝胆》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进行了一场战争,结果越王兵败会稽,勾践无奈向吴王求和,带夫人到吴国为奴仆,受尽屈辱,回国后卧薪尝胆二十年,终于使越国转败为胜,用奇兵灭掉了吴国。

在执教这一课时我确定文章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了解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顽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我利用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多读书、多交流,从而进一步了解越王,也能了解夫差;明白故事的道理,从中得到启发。

在学习第二节吴国的谋臣们纷纷给吴王建议时,我引导孩子们大胆想象,假设他们就是吴国的谋臣,面对越王勾践的求和,提出自己的建议。假如你们就是吴国的谋臣,你们会怎么说?“我还引导他们想象,越王勾践在吴国除了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屈辱外,还可能会受到哪些屈辱。学生们大胆想象,发散思维,踊跃发言。

学习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弄清楚勾践在什么时候卧薪尝胆的?又是如何卧薪尝胆?他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提出这些疑问,以引起学生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兴趣。当学生读到“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时告诉学生这就叫做“卧薪”当学生读到“。。。。。。总要尝尝它的苦味。。。。。。”时我就说这就叫做“尝胆”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说出卧薪尝胆的意思了。紧接着引导学生勾践为什么要卧薪尝胆,学生答报仇雪恨,引导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

上课过程中,我紧紧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越王为什么要向吴王求和时要抓住“万般无奈”这个词,反复朗读、品味万般无奈的心情。在学习越王在吴国的生活时抓住“受尽屈辱”这个词来展开、探讨越王在吴国受过哪些屈辱并且结合“奴”和“仆”这两个字的象形文字来引导学生来感受这种屈辱。这些关键词要反复体会、朗读、感悟、想象、深刻把握文本的内涵。

在课文快要结束时我问孩子们,从越王勾践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学完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这两个问,能够让学生巩固文章的重难点。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2

《卧薪尝胆》这一课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非常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课文着重写勾践命运的变化,由此我确定了教学重点是在品词析句中,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难点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理解勾践的“屈辱”,感悟勾践忍辱负重的精神。在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中,带给了颇多思考,下面就上课的几个环节进行反思:

一、由图导入,揭题质疑:

我通过春秋列国图,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斗争的激烈与残酷,并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突出“征服”的内涵——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过渡到课题的板书,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说:“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有的说:“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有的说:“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章的初读,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教学字音时针对学生读错的“夫差”“奴仆”及时带领学生读准,在去掉拼音开火车读的基础上分男女生读,进一步巩固字音。整体感知时本想自己精心设计出示的词语顺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大概意思,学生应该会说。可学生面对那么多的词语总想把它说具体,反而成了简单复述了。换一个方式——出示文中的关键词语“兵败会稽万般无奈 受尽屈辱 卧薪尝胆 灭掉吴国”效果应该会好些。

三.直奔画面,理解题意:

我出示的是书上的插图,学生能说出图上的情景,在浏览课文划出相关句子时,学生只画了“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找到了描写“卧薪”的句子——“晚上,就睡在柴草上。”后来我想这里是我的问题不够明确,我直接让学生划出描写“卧薪尝胆”的句子就行了。因为插图的上勾践主要的姿势是在饭前。句子画好后,我采用了提问式导语:“勾践是越国的大王,他为什么放着华丽舒适的皇宫不睡,放着美味可口的饭菜不吃,而去睡柴草、尝苦胆,折磨自己呢?”努力做到“以情激情”的效果。

四.深入探究,感悟“耻辱”:

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处理时我先让学生带着“越王勾践念念不忘的仇恨和耻辱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自读2、3小节,划出相关的词句。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为的是更精彩的交流。

1、合理补白:理解“万般无奈”时,教师语言描述勾践带着五千残兵败将被吴王团团包围的,要逃是逃不掉了.他曾想带着士兵和吴王决一死战,也曾想到了自杀,宁死不屈啊,可是他为什么不这样做?那么要保全性命,唯一的选择是抛下高贵的帝王身份,跪下来求吴王绕他一命,此外别无选择.这就叫万般无奈。你能读出此时越王的心情吗?要么灭国,要么求和,勾践向吴王求和可不容易,因为勾践是夫差的杀父仇人,为了谢吴王心头之恨,为了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甘愿和夫人一起去给吴王当奴仆,你能读出此时越王的心思吗?

2、挖掘文字:板书“奴仆”的象形字,通过对这两个字进行字理分析,让学生理解奴仆就是古代有罪之人,没有自由供人使唤的下等人,从而为后面学生体会越王在吴国所受的侮辱做好铺垫。

3、渗透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如学习“建议”口头造句是重点,考虑学生实际,设置合理的说话情景——扮演大臣和吴王,用“在朝庭上,谋臣纷纷建议( )”吴王不听大家的建议,骄傲地说:“( )”。这里的说话造句是建立在对越王与吴王认识的基础上的——吴王的骄傲和越王的求和这一人文的价值取向上的,是建立在对“建议”肯定的基础上的,是比较适合学生合理想象与“扮演角色”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表达,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个性化,不仅学会用“建议”造句,而且对吴王的骄傲与越王的求和作深层次的猜测与预见。当然“建议”可以做名词用,也可以作动词用,旨在学生的感悟。又如比较句子:“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们在吴国才干了三年,就回到自己的国家。”关键字“才”的位置不一样意思表达完全改变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很深。

4、适度拓展:学生在感悟勾践夫妇穿粗布衣、住石头房、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后,为进一步感悟“受尽了屈辱”,设计了延伸“问疾尝粪”的典故。学生对勾践夫妇遭受的屈辱感悟更深刻。

5、创设情境:一个堂堂的国君穿“粗布衣”,住“石头房”而且还要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国王的尊贵身 ……此处隐藏8250个字……天空。”“他们真的去卧薪尝胆了吗?”学生顿时体会到“卧薪尝胆”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发奋图强”。接着,老师又让学生用“卧薪尝胆”来说一句话,有的学生就说出了“我们中国足球队卧薪尝胆了几十年,终于闯入了世界杯”。“我们中国人卧薪尝胆了几十年,终于加入了WTO”。“薛老师卧薪尝胆了几十年终于成为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我们听课的老师不由地对这些孩子另眼相看,看来他们已经完全领会了这个词的意思。整个理解过程充满了情味。

三、丰富积累要有韵味

如果光凭一节语文课,学生很难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以课文为起点,以课文为凭借,培养学生处方探究获得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注理应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正缘于此,我们好多的教师上完课总要给学生介绍一些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提高。薛老师上《卧薪尝胆》时,更是“棋高一着”,他利用一幅对联“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激发出学生去了解这些历史故事的兴趣,非常有韵味,我们相信学生一定会去搜索这方面的资料,在搜索过程中,他们获得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12

《卧薪尝胆》是一篇蕴涵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我在教学本课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帮助学生了解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的故事。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紧扣词语,积累运用。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培养,提倡有效教学。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朗读我所出示的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几个词语:兵败会稽、万般无奈、受尽屈辱、卧薪尝胆、时刻不忘、转弱为强,目的不仅在于复习旧知,更多的是能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的把握。上课过程中,我也紧紧扣住重点词语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越王为何要向吴王求和时,抓住“万般无奈”;学习越王在吴国的生活状况时,抓住“受尽屈辱”;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紧抓“时刻不忘”……授课结束时,我还不忘让学生再次运用词语进行复述。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读会说会运用了。

二、紧扣文本,引导想象。

在学习谋臣们的反应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书上是怎么说的,在交流朗读之后,我便不失时机地马上引导想象:“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谋臣,你会怎么说?”然后我当吴王,让孩子们当谋臣,来说服我,在表演中,学生体会到了谋臣的担心和吴王的骄傲。

学习“受辱三年”这部分时,我则引导学生想象:越王除了受到穿的、住的、干的活以及时间长这些屈辱之外,还会受到怎样的屈辱?学生想象了多种情境:给吴王驾车,遭人嘲笑;风雪交加,他吃雪解渴解饿,在想象中,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越王的忍辱负重……

但是,遗憾也是有的,这篇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是重点,还是难点。在教学时,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理解一个中心句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吴王怎样卧薪尝胆的,然后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卧薪尝胆”字面上的意思以及它的深层含义。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因为太强调“卧薪尝胆”的意思及深层含义,结果导致朗读不到位,教学环节还出现了一次反复,现在想来,真是太不应该了。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13

《卧薪尝胆》是一篇蕴涵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非常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课文着重表现越王励志图强的精神。课文故事脉络清晰、文字浅显易懂,学生易于理解,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合理想象,领悟故事蕴含的哲理。

本课时教学中,我借鉴薛法根老师教学本课的一些思路,由越王勾践和吴王的关系变化而展开,引导学生体会越王勾践在吴国做奴仆时所受到的磨难,白领课文现成的句子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然后引申理解“卧薪尝胆”就是为了一个目标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的精神,更引导学生体会,勾践为了报仇雪恨需要卧薪尝胆,我们今天同样需要卧薪尝胆。在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重视了词语的教学,如对“奴仆”进行说文解字,对“舂米”“推磨”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勾践所爱的屈辱有更了解,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需要造句的“建议”进行多方位的训练。

教后,感觉教学的重点应落在第四自然段,对“卧薪尝胆”的理解上,而我在前面的铺垫上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时间较紧张,拓展不够,对“建议”一词造句的指导上措辞还需加以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14

这是一个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的道理深刻,发人深省。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反败为胜,吴王夫差非常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

学习课文时,我采用倒叙的方式,先从图画入手,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通过划句子,朗读来体会勾践在回国后的生活上艰苦。然后设疑:勾践贵为越国一国之君,他为什么放着华丽舒适的皇宫不睡,放着丰盛可口的美味不吃,而去睡柴草,尝苦胆,折磨自己呢?引出第三自然段的学习,读文后以一组填空题:“勾践夫妇在越国穿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穿的是_______________;在越国住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住的是_______________;在越国吃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吃的是_______________;在越国生活上_______________,在吴国却还要_______________。”来比较体会勾践在吴国受到的屈辱,自我感觉这样的设计不错,学生在比较后能很深刻地理解越王勾践为何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了。

在学文后,我适时补充了吴越之争这个历史故事,介绍了相关的历史人物,很多学生对此产生了阅读书本以外的历史故事的想法,我趁机推荐孩子们阅读《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中国历史故事》等书籍,孩子们在随后的几天里纷纷互相传阅,有的还特意去购买了。从课内学到课外,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大语文吧!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15

这篇课文是一篇具有很深意义的历史故事,同时课文标题也是一个成语。在这课中,我先讲述了课文的第四小节,以勾践明明可以享受很好的生活,为什么非要去卧薪尝胆,让孩子们说出为了报仇雪恨,接着说说具体表现。然后再讲第二小节,这里我主要让他们练习说话,让他们分别作为吴王和吴国大臣模拟说话,他们对于勾践的求和有什么看法,从中感受吴王的骄傲自大。然后是勾践受尽屈辱,通过勾践原来在自己国家的生活条件与现在对比,还有他为吴王尝粪便等一些实例感受勾践的屈辱。接着问勾践回国后除了卧薪尝胆还会干些什么,让孩子说说复仇需要做什么事情。最后转弱为强终于报仇。

最后我问孩子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些孩子说到发愤图强、永不放弃,都对的。但是我没有说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背后意思是什么,所以在练习册上出现这样的题目:卧薪尝胆现在的意思是什么,大多同学都写了字面上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失误。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