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案

时间:2024-05-20 10:35:18
古诗两首教案(合集15篇)

古诗两首教案(合集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五、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六、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3、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七、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同事的评价作了回顾、反思,感触颇多,现小结如下:

一、多法并用,感受诗境

1、抓重点词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我抓住重点词语“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等,采用图文对照读、回忆旧知想一想、出谋划策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把古诗意境通过学生学习体验活动变成具体的图景,从而让学生体会菜 ……此处隐藏19111个字……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4、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2、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3、检查预习。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二、讲读《墨梅》

1、听配乐课文朗读。

2、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3、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2)、教师指导练习。(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四、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背诵《墨梅》。

2、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3、回忆方法。

二、讲读课文《石灰吟》。

1、听指名朗读。

2、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3、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三、指导朗读、背诵。

四、巩固练习:

1、“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2、背诵《石灰吟》

五、归纳总结。

1、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2、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3、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4、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六、能力训练

1、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2、分组向同学介绍。

3、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4、连线: 梅 坚忍不拔

古诗两首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望洞庭》。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课件;可表现古诗意境的音乐。

学生:收集和诗句描写有关的风光图片及有关诗人苏轼、刘禹锡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把握诗境

1学生自由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2教师背一首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名让学生背以前学过的刘禹锡的《浪淘沙》。

3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刘禹锡的基本情况。

4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西湖和洞庭湖的美景,听教师范读两首古诗,初步感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5学生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境

(一)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学生自由练读全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古诗及题目意思。

4指名说说诗的大意,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

5四人小组合作解疑,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①诗人笔下的西湖有哪两种不同的美?(在诗人笔下,西湖的美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丽日晴空,水光闪动,是一种明朗美;烟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种朦胧美。)

②师生共同欣赏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美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那令人神往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一、二行诗。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④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⑤教师简单讲述西施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三、四行诗。

⑥小结: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这样来写,把西湖的自然美人化、具体化、形象化了。正因为深得审美经验的苏轼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们又称西湖为西子湖。

⑦指名朗读三、四行诗。

6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①自由组合练习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

②展示个性指名读,可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③师生互动背诵读,通过教师引读点拨,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

(二)学习《望洞庭》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读诗句,悟诗意;重合作,共解释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重点理解“和”、“镜未磨”以及全诗大意。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白银盘”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是什么?

②《望洞庭》一诗向我们呈现了哪两种美?你能从诗句中体会出来吗?第一、二行诗描绘的是在浩淼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面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柔美。第三、四行诗,诗人巧用一个“遥”字把镜头拉开,湖中的舟山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画面极其壮美,全诗形成了柔美与壮美相和谐的意境。

5指导朗读,背诵。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韵

1读了这两首山水诗,你有何感受?

2交替互读两首古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3分别以西湖、洞庭湖景色为背景,欣赏描写西湖、洞庭湖的古诗、对联,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背一背。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本课我们学习的是山水诗,你还了解其他哪些类别的诗?(送别诗、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

2布置自选作业:

①收集苏轼、刘禹锡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②用抒情的话或诗的语言写一处我们身边的美景。

③阅读一篇描写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诗歌。

《古诗两首教案(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