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随笔
教育叙事随笔1今天和几名高三(5)班的嫡系同学闲聊,大家一致认为我又变胖了。只有高三(4)班的PW同学在黑暗中发现我变白了许多。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茫茫黑暗中,PW是如何发现我肤色的略微改变的呢?难道原来的我在黑暗之中竟无法被识别?不可思议,仅当作玩笑罢了。
在高一(5)班,我鼓励N个同学把自己有疑问的句子写到黑板上。然而,很多同学的疑问竟是如何翻译这句话。突然间,我明白了我要给他们一座桥。他们拥有了思想中的桥便可以欣赏桥上的美景。高三的同学询问如何提高英语成绩。我的答案是:了解你自己。如果连自己哪里存在问题都一片茫然,那么如何提高只是空谈。我的思路是:了解自己——制定计划——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训练——熟能生巧。这也是我所倡导的学会有视角的复习。
我选定了两班的英语课代表。这让我想起以前的我的那些英语课代表们。他们那时也像现在的我的课代表们一样,拥有着花儿一样的年龄,毫不世俗的面孔,无限美好的憧憬和遐想。希望他们过得愉快!我也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教育叙事随笔2学校逐步推行“导学、交流、释疑、训练”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然两年。虽然目前只是在初中部(七年级、八年级)全面施行,但是依然要求高中部(高一年级、高二年级)要学习并适当应用。说实话,自己对这一课堂模式相当排斥,也因着去年高三而一再不闻不问。本来嘛,从笔者从教起就被告知要个性化教学要不拘一格。而近几年,从洋思到永威再到本校的“四环节”模式,哪个不是在挑战十年来自己的教育理念?
但是,由于身为教研组长的缘故,一学期固定不固定地要听很多节课,也因此,让我逐渐感受到了这一模式的优点所在。还记得强晓辉老师在讲授《说“屏”》一文时,巧妙创设导学情境:假如你是屏风店老板,现在我来买屏风,你该如何向我介绍?一个问题引得学生急欲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一番小组研讨之后,个个跃跃欲试要向老师这个买家推销屏风。上台的四个老板说的头头是道,搞得“顾客”都不知道该选哪家了。“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就不是王校长的奢求了!
还有张静华老师的《核舟记》,在讲授了第3、4段后,请了几位同学上台,张老师自己犹如一位导演,拉着几位同学分别摆出“核舟”上所刻几人的动作情态。刚上初二的小朋友憨态可掬却欲作严肃,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居然跟着张老师的说戏当堂完成了两段文言文的背诵!
还有高中部的邱金华老师,她在小组合作研讨环节可谓炉火纯青。学生在她的鼓励与指导下,自学意识极强,课堂研讨的气氛极浓。凡此种种,让我本来排斥的心理逐渐有了靠近之意,也开始跃跃欲试。我也将自己所带的班级分成小组进行操作尝试。
第一次是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要求小组合作为别里科夫的死做法医鉴定,学生参与性较高,为别里科夫的死因找了若干种可能;第二次是《归去来兮辞》小序翻译,要求小组合作通译并指出重点词语。但这次尝试效果不佳,由于所带班级学生基础较差,又是从高二接手,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个问题设计不感兴趣;第三次是将《咬文嚼字》之后,出了几道“咬文嚼字”的训练题,允诺他们在讨论之后记录在作业本上就算作当天作业。也许是这个诱惑,学生的参与性很高,而且小组四人合作,灵感涌动,很多疑问同组同学即可解决,生教生师点拨,效果很好。
通过这几次有成有败的尝试,我也思考着“四环节”模式的可行性与操作方式。但是不管怎样,我已经看到了它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所起到的正面作用。只是,该怎样灵活并有效的运用,还需要自己继续观摩学习深入揣摩。
教育叙事随笔3那是20xx年的9月,阳光格外灿烂,我的心也充满了愉悦。因为我将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又是一个全新的班级……可是在愉悦中我又有些不安:刚进校门的孩子,活泼好动的他们能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吗? 虽说踏上教师岗位已有十余年,但却是第一次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我对自己也没有十足的信心。
果然,几节课下来,孩子们的松散、调皮就慢慢体现出来了:铃声响过,大部分学生能知道赶紧回座位,可是还有少数学生则一路追跑着进入教室。班长在讲台前带头说:“铃声响……”回应她: “坐端正,静等老师来上课。”的人寥寥可数。有的学生和同桌还在窃窃私语,有的则用铅笔敲打课桌,有的站着冲其他同学做鬼脸……一片乱糟糟,虽然每天都有点改观,可是一节课下来,我还是累得够呛。
记得那天早上第二节课是语文课。铃声响了,我进入教室。绝大部分学生已端坐好,可就是有那么几个学生还在交头接耳,甚至有一名学生正站着,手里拿了语文书冲后面的同学说着什么。我的头开始发胀,一股怒气在胸中升腾……我真想大吼一声:“安静!”,用最高的声音彻底征服他们,让他们为之震动而乖乖地安静下来。可是忽然我又转念一想,何不如此呢?
我拍了三下手掌,笑着说:“同学们,现在老师想做个动作请你们猜。猜对的小朋友可以得颗星。”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孩子们一个个坐得笔直。我说:“开始!”随即把右手食指放在唇边。顿时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尤其是一只小手举得最高。我一看,正是那名站着说话的学生。我叫他回答。他站了起来,响亮地回答道:“这是嘘!叫我们不要吵,不要说话!”我笑眯眯地翘了一下大拇指,说:“你真棒!一下子就猜出了老师的动作所表示的意思。”我给他额上贴了一颗红五星。他的眼睛顿时发亮了,脸上充满了笑意,腰杆挺得比谁都直。我说:“现在老师想教小朋友一个生字。这个字你们的爸爸妈妈可能也不认得。但是如果你认得的话,老师就请你回去教爸爸妈妈认这个字,做爸爸妈妈的小老师,好吗?”我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嘘”。可是没有一个人举手。他们纷纷摇头,原来都不认得。我笑着说:“没关系,现在老师给这个字加上拼音,如果你会拼读,就可以做爸爸妈妈的老师了。”我用红色粉笔给“嘘”加上拼音。环顾教室,只有一只小手高高举着,我一看,还是刚才那名学生。他自信而大声地说道:“我会拼!x--ǖ→xū,这是‘嘘’!”我翘起了两个大拇指。由衷地赞道:“真了不起!老师看你不仅可以当你爸爸妈妈的小老师,还可以做我们班上所有小朋友的小老师呢!领着小朋友读两遍,好吗?”他的脸发红了,但还是大声地领着小朋友读了起来。接下去我的教学非常顺利,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教室里的气氛是那么地活跃。
课后,我回到办公室,静下心来一想,有时课堂上出现闹哄哄、乱的情况时,教师往往是拉开嗓门大吼叫学生安静下来,其实效果并不常常尽如人意。低年级学生的是非观念不甚明了,讲大道理吧,其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如果要学生安静,他们往往认识不到安静下来的必要,而当有了这个意识他们就会“不令而行”,自觉安静下来。在这时教师如果用权威或以“高”制“高”——用教鞭猛敲桌子,用高的声音压制学生迫使其安静,那么我想学生虽然因教师的威严而被迫静下来,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是怎样的呢?是一个手持 ……此处隐藏7466个字……,我向所有同学表示出自己的兴奋。随后,我便让这36名同学闭上眼睛对自己真诚地说上一声:“我真棒!”这样做,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这项活动中获得一次美好的情感体验。
还有一次,当我让翁丽真同学说一下她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时,她说“不满意”,而实际上她的表现已经非常出色了,因此,我给予的评价是“看来,你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
而在今天这节课上,有很多同学都表现得特别优秀,遗憾的是没有受到我的表扬。因此作为老师,我有责任让每一位表现优秀的同学都能够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并努力将这种积极的生命状态延续下去!
“这学期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注意进行自我反思,并将自己在每一堂课上的闪光点记录下来,来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当然,我也记录那些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在学习《认识太阳》一课之前,我没有组织大家去搜集资料,再比如在组织大家制作一个不倒翁时,我没有按时上课,上课时又没有考虑到同学们的兴趣与需要……”
接下来,在对课堂上那些表现优秀的同学提出表扬之后,我坦言“当然,我们班上还有许多同学也都表现得特别优秀,只是老师没有发现,但是在老师的目光扫过你的脸庞时,却能够感觉到。实际上,对自己最具有评价权的是你自己,真的,一个人可以对别人说谎,但是绝对不能对自己说谎;一个人做的任何事情可以逃过别人的眼睛,但是绝对逃不过自己的视线。下面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节课上,自己哪个地方做得很好,请你告诉自己一声;再想一想,哪个地方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只要自己稍加努力或者是采用其他的方法还可以做得更好,也请你对自己说上一句‘某某处我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不仅在科学课上要经常对自己这样说,而且在其他课上也要对自己这样说;一天下来,在晚上临睡前还要对自己这样说。也就是说,你要常常留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慢慢地,你会发现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同学们都按照我的要求做了,样子十分虔诚。
下课的铃声终于响起,看着同学们一张张稚嫩可爱的脸庞,我从心里感到充实。
难忘瞬间
我告诉同学们我会在课后将每节课的反思都及时整理出来,并且这学期有5篇反思已发表在人教网小学科学栏目上,那些反思里面还提到许多同学的名字,有于明哲、宋美佳、岳鑫……这样说着,便有许多同学都睁大了眼睛,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文章里面。
在同学们离开实验室的时候,都纷纷向我道别,我也赶忙挥手向他们回应。亲爱的读者,你说,当一位老师处于这样一种情形之中,又怎能不感到幸福呢?
激动之余,急就一首小诗──《理想的课堂》,来抒发自己那一时刻内心的感受,内容如下:
每一朵花儿都鲜艳,
每一张笑脸都灿烂。
每一个动作都含情,
每一句话语都用心。
每一束目光都明亮,
每一声问候都温暖。
每一节课堂都充实,
每一位师生都幸福。
教育叙事随笔8案例描述:
从事校长工作十五年多来,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原则——重感情,讲原则。记不清多少教育叙事是感人的——让我和同事们收藏在记忆的长河中,至今默然想起一件仍然是心里暖暖的。然而,上学期末绩效考核发生的考勤扣款误解,至今让我费解!
我是20xx年9月20日调到中心小学的。原本熟悉这里教师的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的我,结合学校的实际考勤制度在不断完善中,依然没有改变的是对以下几种教师的友情照顾:教师本人有病能坚持上班的、教师家里有老人的、教师家里有需要照顾上学的孩子的。对他们的照顾是每天可以晚来早走,不用下班签到。这样照顾我在教师大会上通过时,没有得到其他教师们的反对。自从绩效工资实施以来,临时病事假的考核已经作为必行的工作制度。上学期在考核病事假扣款中,这部分人中竟然是有不理解的。最糟糕的是发生喋喋不休的争论——不能扣款,还是照顾。
反思一:作为校长的我是本次争论杜绝发生的源泉。如果当初没有照顾的现象,年度考核时也许就能砸酌情照顾。
反思二:当事教师们是否考虑平时没有按其他教师严格遵守工作时间,每周晚来早走累计时间至少是1天。如此计算一个月、一学年又是多少天?如果学校再不象征性扣临时病事假的天数,岂不是“一校二制”?
反思三:校长的管理缺少制度执行的力度。如果一视同仁不会有如此的不愉快事件发生。
反思四:对于这件事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古人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如果这几位教师身边的好友给他们指点迷津,我想不是这样——那不是当里说荒谬。
总结:校长就是一个严厉的军官吗?我依然是坚持不变的工作原则——重感情,讲原则。超越原则的事,我不会做!但是,大家是否都遵守了原则?——
教育叙事随笔9在学习《客厅和厨房》一课时,为了使孩子们加深对厨房的认识和体验,我开展了“过家家,做家务”游戏活动。这种游戏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所熟知的,孩子们一听马上来了兴趣。我把他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先按小组在一起讨论,商量角色分配和家务安排。接下来,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根据平时的居家经验模仿大人的厨房生活。孩子们一边表演动作一边发出切菜、炒菜的声音;一边张罗炒菜一边口中念念有词:“锅热了,该放油了。”“该把菜放进锅里了。”“先放盐还是先放味精呀?”“请给我拿个盘子来。”有一个叫王紫藤的孩子甚至还说:“哎呀,火太大了,炒糊了。”“饭”做好了,孩子们端着所谓的“菜肴”相互请对方品尝。
有一个孩子端到我面前,我也装模作样地闻了下,连声夸奖:“好吃,真好吃。”同时,我因势利导引导他们说说感想和体会,并请他们回家以后别忘了做爸妈的小帮手。整个活动过程,没有一个孩子在旁边闲着,他们一边做一边说,玩得非常高兴,也说得非常自然踊跃。孩子们的这些语言,大多是模仿他们的父母做饭时所说的话,通过游戏,很自然地从他们的口中表达出来。
所以,用游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让游戏的内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们就会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游戏中来。
教育叙事随笔10比赛谁先吃饱饭
吃饭一度曾当作常规来教育孩子们: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眼睛要看着自己的菜碗,不要剩下饭菜……这一系列的“规矩”天天挂在嘴上,絮叨起来没完没了,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饭菜该剩下还是剩下,话该说还是说,有时候一顿饭要吃上大半个小时,这天突然有了转机。
这天吃饭前,我有讲述了一次“吃饭要则”,刚要吃,强强大声说:“老师,我们比赛看谁先吃饱!”“好”办理的小朋友都兴奋起来,我趁机说:“行是行,我们不光要比赛谁先吃饱,还要看谁的桌面、碗里最干净,而其吃饭的时候不说话。”“行!”大家齐声说,于是,一场避开生面的比赛开始了。透过比赛,大家一致认为红红小朋友得了第一。
一整天,孩子们都念念不忘这场比赛。我明白了,单纯的说教并不能解决问题,要顺应孩子的兴趣,找到他们的兴奋点,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偶尔搞几次小比赛,比一般的说教更能取得教育的预期效果。